盐边县公安局桐子林派出所因“二滩”水电站建成后县城南迁,于1998年正式成立。2005年被公安部评为“一级公安派出所”,2023年被省公安厅命名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近年来,该所扎实开展护校安园工作,守护莘莘学子快乐学习、平安成长,因工作成效突出,2024年12月,桐子林派出所和副所长赵顺彬分别被省公安厅和教育厅联合评定为全省中小学幼儿园“警校共育”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和成绩突出个人。
敲响“法治铃” 架起“连心桥”
学校是未成年人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公安机关重点保护的阵地。2月16日,新学期开学了,盐边县第一初级中学“警校共育”办公室内,一场热烈的讨论正在进行,桐子林派出所所长李昂作为副组长参与其中。这一讨论源于该所与辖区学校建立的“警校共育”机制,旨在通过定期沟通研判、会商交流,以清单化的方式解决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未成年人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警校共育”机制自派出所成立之初便已建立,其服务对象不仅涵盖学生,还包括家长和教师。盐边县第一初级中学的老师表示:“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互联网普及,未成年人的心智成熟明显加快,然而很多家长的教育理念未能及时跟上,仍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导致亲子关系出现诸多困境。家庭教育环节的缺失与未成年人出现的问题密切相关。”
在派出所的建议下,辖区学校定期召开面向家长的“法治家长会”。学校的“法治副校长”以及派出所学心理学专业的民警会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开展法治教育,督促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做到“依法育人”。
2023年,学校一位同学在和“警校共育”办公室的民警聊天时,眼眶泛红、欲言又止,最终鼓起勇气倾诉道:“自己内心有些想法,既不敢跟家长说,又不愿跟老师讲。”
原来,这位同学成绩下滑后,曾被家长严厉责骂过,也因一次误会被老师严厉批评,所以心里满是担忧和恐惧。民警了解情况后,立即行动起来。他们先是与家长耐心沟通,让家长意识到打骂教育的危害;接着和老师细致交流,还原事情的真相;最后又温柔地开导学生,帮助他正确看待学习和成长中的挫折。在民警的努力下,那层沟通的“壁垒”被悄然打破,孩子的心结也随之解开。
民警作为“第三方”参与到学校和家庭的沟通中,宛如一座坚固又温暖的“连心桥”。他们不仅为孩子的情绪找到了合适的宣泄出口,让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孩子们的法治意识,为他们的未来保驾护航。
上好“安全课” 打好“预防针”
“同学们,反诈小课堂开课啦,这几类诈骗手段一定要注意……”自“警校共育”机制在该校建立以来,兼任法制副校长的派出所民警走进课堂,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丰富的案例分析,为学生开展反欺凌、反暴力、反诈骗等法治和安全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自我保护、远离伤害。负责盐边县城第一小学的法制副校长、派出所副所长赵顺彬说:“如今基本上每个学生都有手机,但他们思想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不足,防范意识较差,难以识别诈骗手段。所以我们会不定期开展宣传活动,并积极指导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通过“来电预警”“短信预警”功能让学生随时获得防护提示。”
此外,派出所还与交通警察大队联手,带领学生走进交警队、走上街头扮演“小交警”,认识交通标志、信号和设施,并理解其含义,学生们通过亲身实践学习到了丰富的交通安全知识,赵顺彬将安全教育的课堂搬到实际生活中,把简单枯燥的文字知识转化为生动可感、能够亲身体验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内心体验,有效提升了安全教育效果。久而久之,这位法治副校长成了同学们的“知心蜀黍”。
“警校共育”办公室将涉校安全隐患排查纳入日常工作,并建立详细台账。对于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实施警校联动机制,邀请家长和调解中心人员共同参与解决,实现多元共治化解矛盾。
去年10月份,赵顺彬得知辖区某小学两位同学因为一点小事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互不相让,矛盾一触即发。赵顺彬立即组织两位同学倾听他们分别诉说,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他并没有急于评判谁对谁错,而是耐心地给他们讲解人际交往的道理,告诉他们要学会换位思考、互相理解,在他的循循善诱下,两位同学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握手言和。学生感激地说:“谢谢警察叔叔,我们以后会和睦相处,争当优秀学生!”
针对涉校矛盾,派出所建立了驻校民警、校领导、学生家长联系机制,形成“三方”调处模式。同时,建立矛盾纠纷工作台账,确保问题得到化解、隐患得以消除,真正做到“情绪有人倾听、纠纷及时化解、小事不出校门”。
站好“护学岗” 撑起“平安伞”
攀枝花的春天总是来得很早,在温暖的春风和清晨的曙光中,“护学岗”队伍已早早来到学校门口。他们认真疏导交通,引导车辆减速慢行、即停即走,护送学生安全过马路,确保学校周边道路畅通无阻。为给孩子们创造安全的学习环境,他们不仅在上下学高峰时段坚守岗位,还加大了对校园周边的巡逻防控力度,及时减少安全隐患。
“同学们慢点走,过马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送完孩子的家长赶紧回去,不要造成学校门口拥堵!”……秉持“学生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理念,桐子林派出所严格落实“护学岗”机制,组织派出所民辅警、教职员工、学生家长和校园安保力量协同共建,形成群防群治的工作联合体。通过“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协同共治”的管理模式设置“护学岗”,对过往车辆和行人进行有效疏导,引导学生安全有序上下学。
“有一次,我们在校门外站岗结束时,一位老师急忙联系家长询问某同学为何没到校。我们不敢有丝毫马虎,立刻组织人员一边向家长了解具体情况,一边展开寻找工作。”二十分钟后,民警在沿街的路边找到了该同学。原来,该同学因近期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被家长批评后产生了厌学情绪。赵顺彬耐心疏导,让这位陷入困惑与挑战的学生得到心灵慰藉,重拾勇气。
针对学生未按时到校的情况,学校建立了“1、20、30分钟”黄金时间报送机制,即教师1分钟内联系家长,20分钟内未到则报告学校分管领导,30分钟内提交基本信息报告至教体局和派出所,多方联动直至找到学生。这一机制有效降低了未按时到校学生发生危险情况的概率,形成了“警校家”协同作战、快速反应、稳定处置的工作合力。同时,以省公安机关“夏季行动”为契机,该所对学校周边“九小”场所、重点路段进行全面摸排清查,消除治安乱点和盲区漏洞,加大巡逻守护力度,严厉打击涉校违法犯罪行为,为广大师生营造更加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警校共育”工作的持续深入,推动学校安防措施落实到位,法治宣传教育深入人心,群防群治力量积极参与,为广大师生营造了一个更加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
(盐边公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