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仁和区啊喇彝族乡创新“1+1+n”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模式
“老倌”说事 绘就彝乡最美“枫”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近年来,攀枝花市仁和区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引领,紧扣区委“一核六治”的工作要求,在啊喇彝族乡创新推出“1 1 n”(即“老倌说事 老奶办事 n支队伍干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模式,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有效化解了一大批婚姻家庭、邻里纠纷、房屋宅基地等常见多发矛盾纠纷,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基层治理新路径。
老倌说事出炉 开启平安治理新模式
法治,乃现代社会之基本准则,更是平安建设之根本保障。
啊喇彝族乡是2002年由永富乡和啊喇乡合并而成的彝族乡。该乡下辖5个行政村,人口9297人,居住有彝、傈僳、傣等少数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民族乡镇。两乡合并初期,各种社会矛盾纠纷层出不穷,每年村民因争水灌溉农田、土地占用、林权等问题常常发生争吵甚至大打出手,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频繁发生,村民也因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处理结果,颇有怨气、不断上访。
面对乡情困境,2017年3月,原副乡长李维表主动来到乡综治中心与同事李朝良商量,担任起了乡调解工作室的调解员,他们用自己多年在基层一线的工作经验和熟练掌握政策法律的优势,走街串巷、入户交心,通过说法、说理、说情,公平正义、耐心细致地调解村民间的矛盾纠纷,逐渐赢得了村民的支持,村民纷纷亲昵地称他们“李老倌”(“老倌”是当地群众对有威望长者的一种尊称),“李老倌”的名声也越传越远。
实处为民才是情,用心护民是己任。2017年9月,啊喇彝族乡党委政府抓牢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契机,结合乡情实际,在乡综治中心试点成立了“老倌调解室”,将乡退休老干部、老党员代表、法庭调解能手、基层民警等吸收为“老倌调解员”,按照让纠纷争执不出“老倌调解室”的理念,让矛盾在调解室门内得到消融,让委屈不公在这里得到释怀,让政策疑惑在这里得到解答。
老倌老奶携手 治理体系“提档升级”
今年2月15日,啊喇彝族乡“老奶办事便民室”里,70后“老奶”郑兴会一边给村民白某理发,一边与她聊天收集乡情民意。“老奶办事便民室”作为乡联通村民和政府的“连心桥”,一直保持着“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治制”的工作态度。
2019年,啊喇彝族乡综治中心按照区委“一核六治”的工作要求,以“枫桥经验”为引领,深入推进全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在积极探索网格 “老倌” “老奶”调解的基层治理新体系中,创新推出“1 1 n”管理模式,正式成立“老倌调解室”“老奶调解室”,将了解乡情村情并在当地有一定威望和影响力的32名乡贤、老干部、老党员等吸收为“老倌调解员”“老奶调解员”。
以“小切口”引领“大变化”,把调解“会议桌”从办公室搬到老百姓门前树下、田间地头,用“露天围坐”的亲切场面和“敞开心扉”的坦诚交流收集社情民意,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言传身教引导群众乡风文明建设,引导群众遵纪守法,推进乡村振兴。
“1 1 n”聚力 “独角戏”变成“大合唱”
“李老倌,最近天干风大,借你过大寿的机会,我跟乡亲们都提醒一下,千万别带火种上山,上坟的时候也不能焚烧香蜡纸烛……”今年2月17日,“老倌”李维良和“老奶”郑兴会趁着官房村李某某举办生日宴,顺势开展了森林防火知识普及和普法宣传。
一直以来,化解矛盾纠纷是市域社会治理中难啃的“硬骨头”。过去,纠纷调解主要依赖综治干部单打独斗,面对复杂纠纷时常常力不从心。曾经,未化解的矛盾积案一度多达50余起,这些隐患就像一颗颗“不定时炸弹”,威胁着社会的稳定。
为破解这一困境,“1 1 n”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模式应运而生。简单来说,“1 1 n”就是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力量下沉到农村和社区这些矛盾纠纷的高发地,下沉到重点领域,真正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同时,构建起“一站式”的全方位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争取将矛盾防范在源头、发现在萌芽、处置在微末,为群众提供全链条的纠纷解决服务。
在“1 1 n”队伍里,“老倌调解室”专门处理家庭邻里纠纷、交通纠纷、重点项目涉稳纠纷等棘手难题;“老奶”则走街串巷,收集社情民意,了解群众所需,协助化解矛盾纠纷,还会去看望困难群众。此外,还有n支服务队伍积极配合,他们深入村居、家庭和工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服务,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倾听诉求,化解矛盾,将党的关怀实实在在地送到群众心坎上。
这支队伍由乡党委负责日常管理,通过跟踪问效和量化考核,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同时,乡里印发了“老倌说事”工作法,制定出台《“1 1 n”工作方案》,建立起联席会议、信息研判、队伍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及工作流程,对事项进行分类处理,做到事事有记录、件件有追溯、处理有结果、承诺能兑现。
自从全乡推广“1 1 n”模式以来,成效显著。共接待说事群众728人次,解决问题72件,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55起,而且,所有纠纷都得到了及时化解。曾经的调解“独角戏”,如今变成了全民参与的“大合唱”。
“‘1 1 n’切实聚合了各方力量,实现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啊喇彝族乡综治中心相关负责人感慨地说。“1 1 n”治理体系以“党群心连心,有事找老倌”为有力抓手,坚持以基层党建为核心,为啊喇彝族乡的市域社会治理和平安法治建设筑牢了根基,也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可和赞誉,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老倌说事”说出了平安和谐彝乡的“新天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仁和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径。
郑义国 苏勇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唐万贵